水泥城市


展覽 Exhibition :
未知的香港粗獷主義
Unknown Brutualism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 

踱步水泥上
Pacing Cement

藝術家 Artist :
香港粗獷建築研究團隊
HK Brutualism Architecture Research Team

李心怡 LEE Sum Yi Sami

日期 Date :
2021.09.29




世上多數城市都被水泥包圍,有那個城市不靠它建城立業,但香港多水泥多得有了「石屎森林」的稱號。對於水泥與我們生活的距離,《未知的香港粗獷主義》(下稱《未》)與《踱步水泥上》(下稱《踱》)不約而同地、以不同角度闡述我們與水泥親密卻疏離的關係,以及水泥所盛載之物。

比鄰但陌生的水泥


在戰後講求快捷便利的現代建築中,水泥是其中最熱門的材質,它甚至成了粗獷主義的代言人。在全球最快的城市中,香港擁有一系列出色的現代建築,粗獷建築一直活在我們的城市,只是我們視而不見。如果龐然之物真的與我們城市關係密切,我們又為何在生活中「看不見」它們呢?

嚴謹一點來說,粗獷主義探究的是建築最原始(as found)以及結構性的一面。水泥是表達結構的媒介,而建築結構一方面滿足美學追求,另一方面塑造空間經驗。在《未》研究的多棟建築中,除了於中文大學的數棟大家可能有機會進入之外,大多都未必有機會遊歷,難以經驗。《未》嘗試以建築圖則、攝影和 2.5D 水泥畫展現結構美,另以簡單的梯型装置展示結構如何塑造空間經驗,但依然、亦當然與臨場、城市中的視覺不一,大眾難以將它們與生活扣連。事實上,我們的城市沒有給我們空間去了解建築,在外,我們沒有足夠的視覺空間去觀看建築的美;在內,多餘的規條及制度防礙我們感受空間的權利。不能用的建築起來幹甚麼!
聖士提反書院  (倒模, 2021)
城中的粗獷建築漸成陌生的鄰居,做研究的目的便是要令它們重新被看見。《未》的發起人 Bob 在對談中提到,現在需要討論粗獷建築是因為建築大多有「壽命」,在當下重視香港粗獷主義建築,是為了他日能夠把它們保留下來。《未》中的水泥畫模仿香港粗獷建築的結構,這可能是我們可以觸及、感受它們的僅有途徑。《未》團隊主動了解這些「水泥」,開放欣賞香港粗獷建築的機會,討論並普及它們的美,是立於專業、立於歷史、保育的責任。

活在水泥上


相較之下,李心怡了解水泥的方法非常直白,事實上我們的確不太認識水泥,但如展覽簡介所說:「我們每日踱步於上,更在它之中生活」,在日常經驗中我們卻與水泥非常接近,而這亦是多數人可以觸碰城市的機會。

進入展覽的第一步,踩上門口的水泥板,藝術家便試圖以觸感喚起觀眾對水泥的記憶。步履如常,水泥卻以脆弱的聲音回應,一反日常的觸感一方證實我們對水泥的陌生,一方為李心怡要在展覽說的掀開序幕。《踱》以水泥作引子,加入詩意的語言和身體經驗,組成我們與水泥的關係。

《像永久……》(李心怡, 2021)
《踱》以作品呈現了我們對水泥的印象。《像永遠無法到達的島》的水泥是抗力、力竭仍頑固的;《像面掛起的布》的水泥是可塑卻不柔軟的;《像永久……》的水泥是永久、不能回頭的。藝術家將這兩年的感覺寄託在這些性質之上,關於未完成的路、關於不能到達的終點、關於粗糙、記憶和永恆的諾言。城市這兩年多了很多水泥地,暴力地取代舊有地景,面對水泥,我們是如斯陌生和無力。

李心怡沒有專業或歷史包袱,去接觸水泥可能是出於好奇,亦可能是生活、工作、或是情感所迫,但這樣的接觸卻是一般大眾可以主動伸手的方式。由《像熟悉而不熟悉》的踱步開始,到《像面掛起的布》嘗試塑造水泥,再到《像你在空氣當中》以水泥「代替」身體成為記憶的紀念碑,最後以《像結束》為整個詮釋之旅作總結。藝術家掏盡觸感、情感和想像去理解生活置於水泥之上的狀態,同時,這些詮釋亦在回應香港人的共同情感。
《像永遠無法到達的島》(李心怡, 2021)

了解水泥?了解城市?


水泥在城市中無處不在,但我們不知道水泥為何以這般狀態出現於我們的身邊。突然,它們成了牆,決定我們只能去這、不能去那;突然,它們代言制度,改變我們生活的質感與內容。水泥成了解城市的語言,了解水泥的意義在於了解生活何以建築於水泥之上。

《未》與《踱》顯然以不同視覺切入,一大一小,但都反映生活與城市脫鈎的狀態。回應這點,《未》回朔並紀錄城市不被看見的一面,為城市未來的變化做好準備;《踱》則示範由自身做起,在可以觸及的範圍內了解城市與生活的質感。對讀《未》與《踱》,不止於以不同角度正視現況,更提出我們對生活、遭周、城市應有的關懷和敏銳。《未》與《踱》,一方理性,一方感性,在光譜兩端之間,尚有很多空間等待我們去認知及了解圍繞我們的事。

《像面掛起的布》(李心怡, 2021)

《像你在空氣當中》(李心怡, 2021)

︎  ︎  ︎

︎  ︎  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