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給自己的)藝術評論倫理學
文章 Journal :
Curatography Issue 5 -
策展倫理學 Ethics of Curating
https://curatography.org/ethics-of-curating/
Curatography Issue 5 -
策展倫理學 Ethics of Curating
https://curatography.org/ethics-of-curating/
作者 Author :
陳孟熙 CHAN Meng Shi
陳孟熙 CHAN Meng Shi
日期 Date :
2022.02.27
2022.02.27
世界停擺,身體也停擺了一陣子,這次來分享一下最近腦袋在想甚麼。看展覽時,不時都被問我有否在創作,不管有沒有,我很清楚我並不嚮往成為藝術家,從小就更享受後一點的身位。但我經常為此感到奇怪,特別當我們談及藝術,沒有藝術品便沒有藝術討論,藝術家才是那些誠實地用身體面對世界的人。再說,有很多東西根本不需要詮釋,亦根本不能翻譯。有時,我甚至認為這種「二創」有點不道德。
開帳以來,這裡的追縱者(好像)大多是藝術圈的(感激),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練習。然後,我開始好奇藝術家是怎樣理解藝評的存在(老實說,我還不認為我在做藝評,但不管了,先用這詞),開始去思考評論的道德。恰巧,最近終於有時間追回 Curatography 的 Issue 5, 6,遇到了《策展倫理學》,覺得可以與借鑑討論一下。
開帳以來,這裡的追縱者(好像)大多是藝術圈的(感激),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練習。然後,我開始好奇藝術家是怎樣理解藝評的存在(老實說,我還不認為我在做藝評,但不管了,先用這詞),開始去思考評論的道德。恰巧,最近終於有時間追回 Curatography 的 Issue 5, 6,遇到了《策展倫理學》,覺得可以與借鑑討論一下。
詮釋
粗略的說,策展與藝評相同之處,在兩者都在理解,然後呈現藝術品。《策展倫理學》認為這「替他者說話」的問題是策展倫理的核心,文章借用人類學的討論,以及台灣原住民藝術策劃等例子,指出當中的主客對立,甚至懷疑這個「替他者說話」的行動是否可能(陳孟熙,2021)。這正正是(我在做)藝術評論時常思考的問題-我在說對的話嗎?
我相信我們不再需要討論關於詮釋權誰屬的問題,我亦相信所有藝術品都有被評論過,而藝術家亦肯定有面對過這樣的經驗。但對於策展和藝評來說,問題在於這些詮釋是公開的,而這裡涉及製造公共知識的道德,亦可能影響觀眾對藝術品、藝術家的視點。前者很容易理解,就是詮釋對錯,視點對錯等藝評者需向公眾、向「真理」負責的問題。後者似乎更難掌握,更沒有明文規範,因為這關乎了創作者的原意,關乎他們希望留給讀者的空間,以及希望呈現的「形象」(如有)等等。再說,如果「替他者說話」-以主體理解並重現客體,是不可能的話,要掌握以上所說的更是艱難。
權力
雖然都是詮釋,但在策展和評論之間,最為不同的是當中的權力架構-策展人往往與藝術家有一定程度的共識,雙方都有權力共同為作品、為展覽定下呈現的方式,但對藝評來說,這不是必然的,更多時候藝評者只是不速之客。
《策展倫理學》借用德里達(Derrida)對「好客」(Hospitality)的詮釋,套用於策展中的主客關係-文章認為邀請者是否好客,在於能否把客人納入邀請當中,然後昇華,將客人視為派對的「主人」,開放地、無條件地招待(陳孟熙,2021)。先不管這是否一個好的策展方式,但我們可以想像,藝評者很有可能甚至不在這權力關係之中,即使作為展覽的「客」,亦不像策展關係中般,主客關係可以如此容易地循環易位。這令藝評相對於策展,不但令其詮釋權更存疑,亦令其道德規範有更多不確定性。
個人的修養
另一個我認為可以在《策展倫理學》中借鑑的,是文中對於機構策展人(Institutional curator)與獨立策展人(Independent curator)的不同理解-文章認為機構策展人相對獨立策展人,有更多資訊去理解他們的策展道德,至少在合同上,有一定程度的明文規定,界定責任和工作內容(當然我們不可能相信這些便是策展倫理的規條),但相反,獨立策展項目每每不一,工作內容亦可以因人、因性格而異,諻論一個普遍的道德規範。說到底,獨立策展人要面對的道德,很可能便是(或只可能是)個人的道德-如何將自己面對世界的道德專業化,放諸於行動,放諸於策展(陳孟熙,2021)。
一個代表機構而作出藝術評論的人,他很有可能已經是一個策展人了吧。在說藝評人時,幾乎都可以說是獨立的(至少我是),那麼藝評與獨立策展的道德道路便可能相近了。老實說,這樣的結論令我釋懷,至少對我來說,把日常的道德放諸於我的「專業」上,是一件合理不過,亦是幸運的事(有些職業的確未能把個人與專業的混為一談)。
(給自己的)結語
《策展倫理學》以同理心暫結了策展倫理的討論,但這是給我自己寫的文章,容我在這裡不為自己的思考作結。不相瞞,其實《無用石》的最終也希望面向更多大眾,但自認功夫未到家,亦未決定好該怎麼做,暫且容許這裡繼續以個人筆記的形式面向公眾。對我來說,我未必是個好的創作者,但也希望成為更好的觀眾,成為更好的人!
P.S. 文章中還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內容,有興趣的大家記得到那邊閱讀( https://curatography.org/ )
P.P.S. 完成文章第一稿不久,便看見烏克蘭被開打的新聞。想想藝術的價值,想想自己做的事,能做的真不多。義命分立,那便先做好自己在做的事。
P.P.S. 完成文章第一稿不久,便看見烏克蘭被開打的新聞。想想藝術的價值,想想自己做的事,能做的真不多。義命分立,那便先做好自己在做的事。
參考 Reference
陳孟熙. (2021, September 16). 策展倫理學. Curatography. Retrieved February 24, 2022, from https://curatography.org/ethics-of-curating/
陳孟熙. (2021, September 16). 策展倫理學. Curatography. Retrieved February 24, 2022, from https://curatography.org/ethics-of-curating/